《中秋夜》原文、翻译、赏析_作者 李峤
【《中秋夜》原诗】 圆魄①上寒空②, 皆言四海同。 安知③千里外, 不有雨兼风? 【《中秋夜》注释】 ①圆魄:指中秋圆月。魄,月亮。 ②寒空:寒冷的高空。 ③安知:哪里知道。 【诗人简介】 李峤(644~713),唐代诗人,字巨山,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传说在李峤小的时候,有人托梦给他,并送他一支神笔,后来他的文章就写得非常出色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与影
【《中秋夜》原诗】 圆魄①上寒空②, 皆言四海同。 安知③千里外, 不有雨兼风? 【《中秋夜》注释】 ①圆魄:指中秋圆月。魄,月亮。 ②寒空:寒冷的高空。 ③安知:哪里知道。 【诗人简介】 李峤(644~713),唐代诗人,字巨山,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传说在李峤小的时候,有人托梦给他,并送他一支神笔,后来他的文章就写得非常出色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家”。 【《中秋夜》翻译】 清寒的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, 都说每个地方是一样的月色。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, 就没有暴风骤雨呢? 【《中秋夜》赏析】 在这首诗中,诗人借咏中秋的月亮,来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,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道理。 为了说明道理,诗人特意借中秋之月来描写,可见选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撇开圆月与风雨可以并存的事实,首先就人人“皆言”的内容来讲,也未见得就是真理。大千世界,变化万千,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、发展的,一种认识正确与否,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,即便对人人“皆言”为是的,也要敢于怀疑,不断深入探索。其二,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,以偏概全,以对局部、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,便正是以此代彼、以偏概全。 这首五言绝句,写此地有月光,彼地有风雨,意在风雨,而非赏月。李峤曾三度任宰相,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,因此,在诗中他既写出了对当时政局的认识,慨叹官场的起伏、人情的冷暖,又揭示了“世上的事千差万别,千变万化,不可能全都一样”的真理。这看似信手拈来的20个字,既说情又说理,确实值得细细品味。
责任编辑:互联网
声明:频道所载文章、图片、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,并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,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。